——哈電集團自主創新品牌成長之路掃描
近日,哈爾濱電氣集團公司(以下簡稱“哈電集團”)又爆出一則新聞,其麾下企業現在能用3D設計技術打印出來響水澗轉輪模型了,并且35歲以下的年輕人,幾乎全部掌握了3D設計技術。而另一大“特色”便是遠程診斷系統,目前已經成為上級領導、業主、行業專家觀摩和準確地解決工地現場發生難題的重要工具。記者采訪后獲知,這又是哈電集團走品牌強企之路的又一新成果。
60多年來,哈電集團始終擔當著一個對國家、對社會負責任的央企角色,在其品牌發展的過程中,走出了一條循序漸進的道路。走一程,研究一程,實踐一程,程程都有新內涵,程程都有新發現,程程都有新成果,在責任和創新中實現超越,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也揚威國內外。
——題記
品牌,是一個企業發展能力和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品牌就是市場,品牌就是未來。不論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企業發展壯大的過程就是品牌發展壯大的過程。
當品牌力時代到來的時候,如何實現好“中國最好、世界一流”的國際化目標?如何傾力打造發電設備制造的“中國品牌”?哈電人用大視野、大胸懷、大發展給出了解題的答案。作為企業,哈電集團從荒煙蔓草的跑馬場創業開始,從無到有,從有到強,從強到揚威天下,發展成為今天我國最大的發電設備、艦船動力裝置研究制造基地和成套設備出口基地,被列為中央管理的53戶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之一,在6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幾代哈電人用心血、智慧和勤勞打造著‘哈電集團――中國動力’的品牌…而今,這個品牌在當代具有睿智和才能的一代哈電人身上不斷壯大,并繼續賦予歷久彌新的內涵。
大視野,國之重器的成長之路
像奔騰不息的滾滾長江,多年來哈電集團以自主創新不斷提升著我國裝備制造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歷史沉淀品牌底蘊,眼界成就品牌之路。半個多世紀的艱辛發展,哈電集團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創造出了我國發電設備制造史上的多個“第一”,成功地從“中國制造”發展到“中國創造”,享譽世界。
哈電集團是由國家‘一五’期間原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建設項目中的6項沿革而來。從自主開發新中國第一臺800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到獨立制造世界單機容量最大的70萬千瓦三峽水輪發電機組;從2.5萬千瓦火電機組到30萬、60萬千瓦亞臨界、超臨界和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火電機組;從13.5萬千瓦循環流化床鍋爐到30萬千瓦W火焰鍋爐;從65萬千瓦秦山核電汽輪機、發電機到百萬千瓦核島及常規島設備;從100%水下動力和80%水面動力到16號艦船,哈電人用自己殷實的勞動在全國發電設備制造業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樹起了一座座豐碑。
哈電集團能夠取得這樣的傲人成績,絕非偶然,而是源于數十年如一日的人才和技術儲備,源于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實干精神。
企業創建之初,以沈從龍、吳恕三、朱家駒等為代表的一大批老一輩科技精英,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從祖國的四面八方來到祖國北疆,在荒煙百里、滿目蒼痍的艱苦條件下開始了艱難的創業生涯,五、六十年代從全國各地調集而來的一批又一批知識分子、管理干部和一線工人,他們滿腔報負、義無反顧地投入到自己的理想和事業中,勤勤懇懇地工作,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一系列的科技成果,書寫了中國裝備制造業的一曲曲華章。
引領中國電力裝備的發展方向、舉起振興民族工業的飄揚旗幟,是哈電集團的歷史責任。“我們集團上下全體員工都在積極繼承和發揚老一輩創業者優秀的品質和奉獻精神,前赴后繼地樹立好自己的品牌,按照集團的統一部署,用實際行動擴大‘中國動力’品牌的感召力和影響力,使得在用戶中樹立更加良好的企業形象。”企業領導樸實簡單的話語激勵著哈電人砥礪前行。
半個世紀細數風流,創新,打造了哈電集團的國際品牌,讓中國動力與強者共舞。眾所周知,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提供生產技術裝備的制造業,是制造業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發展的基礎。哈電集團目前已成為我國最大的發電設備、艦船動力裝置、電力驅動裝置研究制造基地和成套設備出口基地之一。
“重振一批歷史悠久的老字號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的國內知名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品牌的隊伍踏上了東北這塊黑土地,再一次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鼓足了士氣,讓我們感受到了一份久違的澎湃激情。”哈電集團一位高管這樣告訴記者。
在我國著力把自主創新提高到了實現科學發展、推動民族振興的戰略地位的同時,哈電集團積極貫徹中央關于“要擁有我們自己的核心技術,要擁有我們民族的世界品牌”的戰略方針,將自身企業的戰略重點轉移到最大限度地創造強勢品牌上來,并形成了企業自身特有的理念,為冰冷的產品灌注了有肉有血的靈魂,讓企業品牌形成獨一無二的先進理念。多年來,哈電集團品牌戰略不斷凝聚、深化、發展,正在匯集各方力量的“中國動力之鄉”品牌。
現如今哈電集團已經能夠研發生產大型高效、低污染燃煤火電機組;大型水電機組與抽水蓄能機組;100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組;重型燃氣輪機聯合循環發電設備;兆瓦級風力發電機組及發展艦船動力裝置和電力驅動裝置等關乎國計民生的國內國際領先或先進產品,以不可逆轉之勢席卷祖國的大江南北。
大發展,領跑世界的民族品牌
品牌,既是企業的標志和根基,又是企業爭奪市場、尋求更好發展的強大武器。一個成功的品牌為企業帶來的產品溢價力和影響力往往是任何有形資產無法比擬的。
哈電集團憑借技術上的自主創新,提升了哈電集團的核心競爭力,先進的技術和發展理念讓中國動力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更使得“中國動力之鄉”的美譽實至名歸。
春濃自有花開時。哈電集團清醒地認識到,無論是在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必須堅持科技領先的發展戰略,只有堅持推進科技創新才能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于是,哈電集團制定了《科技發展規劃》,提出了科技發展戰略,即 “按照 ‘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遵循 ‘自主研發、引進消化、博采眾長、創新跨越’的技術路線,通過 ‘建體系、換機制、投資金’實現‘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發揮技術創新主體的作用,以市場為導向,堅持產學研結合,加大高效清潔發電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在發電設備生產與進步的關鍵技術上,實施重點突破,實現企業的跨越式發展。”
2011年,哈電集團 “超超臨界100萬千瓦火電重大裝備研制與產業化”、 “彎扭葉片關鍵技術研究及在大型汽輪機中的工程應用”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 “高壓三相感應電動機節能關鍵技術研究”通過驗收,獲得AP1000壓力容器、蒸發器、主泵、爆破閥等15項核島關鍵設備設計和制造技術使用權。全年獲得有效專利授權112項 (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5項)。哈電集團榮獲2008年度 “中國企業自主創新100強”,成為10家 “中國企業自主創新研發創造獎”企業之一,2011年成為國家第三批創新型企業。
多年來,哈電集團在不斷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過程中,我們提升著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提升著中國電力裝備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在發電設備制造的舞臺上,我們與強者同臺競技。
2012年,哈電集團積極參與國家重大科研課題,全年完成科技投入18.1億元,獲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15項; “三峽空冷巨型水輪發電機組研制”和 “實現無燃油燃煤電廠的成套技術研究與應用”2個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863計劃項目“鎳基合金大型零件高效切削技術及應用”、 國 家 科 技 支 撐 計 劃 項 目“600MW 超臨界循環流化床”和“1000MW水力發電機組研究”3項子課題通過驗收;自主設計的CAP1400核電汽輪機突破關鍵技術問題;成功突破80萬千瓦混流式水輪機自主研制瓶頸。
半個多世紀以來,哈電集團步入了快速發展軌道,主要經濟指標跨越式攀升,連續多年創歷史最好水平。從奪得中國發電設備制造業第一塊國家級獎牌起,哈電集團先后獲得了“質量管理五一勞動獎章”、“產品國家金獎”、“產品國家特等獎”、“全國用戶滿意產品”、“質量效益企業”、“質量效益型先進企業特別獎”等眾多殊榮,幾乎囊括了國家行業內的所有質量獎項,更給企業品牌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
新機遇帶來新挑戰,新挑戰催生新思維,新思維引領新產品,新產品拓展新市場,新市場帶動新趨勢,新趨勢引導新世界,這是涌動在哈電人心潮中的激情動力。哈電集團正在以其雄厚的實力和博大的胸懷,在發電設備高端領域不斷前行,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大胸懷,共和國長子的責任擔當
作為共和國發電設備制造業的“長子”,哈電集團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肩負起了“承載民族工業希望,彰顯中國動力風采”的歷史使命。
走在哈電集團榮譽館中,半個多世紀以來關乎自主創新所獲得的各項成績歷歷在目,而介紹中令記者感受最為深刻、最難以忘懷的卻是哈電集團獨有的“央企氣質”,這種氣質不但在于哈電集團憑借著先進的技術和產業進步時刻發揮央企的帶動力和影響力,更在于面對市場經濟的大潮,他們敢于肩負社會責任,敢于用大胸懷、大氣魄寫就獨步全國乃至世界的行業奇跡。
2010、2011年,哈電集團連續發布了兩份 “社會責任報告”,兩份報告經中國社會科學院綜合評級均為四星 (優秀)。積極主動對外公布“社會責任報告”,根據國情、國策和企業自身發展重點和發展方向,全面系統披露著公司與利益相關方的關系和在履責過程中實現雙贏和多贏的制度、措施和績效,以及推進企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突出了經濟、社會和環境綜合價值最大化的理念。
哈電集團發布社會責任報告,既是總結和展示哈電集團履行社會責任的實踐與成果,更是在新的起點上一如既往地履行社會責任,以實際行動向社會公眾展現哈電集團良好企業形象的莊嚴承諾。
董事長宮晶堃曾經對記者說過:“談到企業的責任,我們應該是站在黨和國家的層面上來考慮問題,雖然我們規模、效益水平相對來說是比較低,卻仍是擁有幾萬產業工人的集聚地。可以說國有(控股)企業、中央企業等是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也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政治基礎、經濟基礎和群眾基礎。所以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實際上我們承擔著重大的責任和使命,因為我們的企業關系著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這就要求我們的企業必須同時承擔著政治、社會和經濟三方面的責任。”
“5·12”汶川大地震,令全國人民為之心痛的日子,但也恰恰讓世界人民看到了我們民族的凝聚力和人民之間的手足之情。在眾多感人的故事中,有這樣的一個故事雖不是驚天動地,但卻意味深長。
汶川大地震發生之后,宮晶堃親自帶領一個包括有14名醫務人員在內的賑災慰問團隊,帶著600萬賑災義捐善款、20余萬元醫療物資,第一時間奔赴受災第一線東方電氣集團和二重集團,冒著6級余震的生命危險進駐20余天,救助2000余名傷患,表達了3萬多哈電人的祈禱、祝福和無疆大愛。
“手足之情高于商業利益”的故事廣為流傳后,中央電視臺馬斌讀報欄目對哈電集團此舉給予了高度評價, “哈電集團向自己的競爭對手施救,這是哈電集團社會責任的升華!”
針對當前嚴重的霧霾課題,哈電集團向研發高端綠色環保清潔能源發起沖擊。去年在科技上已經投入13億元,完成科研課題340項,獲科技成果獎勵18項,其中省部級10項。在水電方面,國內單機容量超過三峽機組的溪洛渡、向家壩機組相繼制成發電,973計劃“水力發電前沿技術研究”等順利通過驗收,填補多項國際國內空白。“我們在肩負著企業發展責任的同時,還肩負著重要的社會責任。因此,我們有超越企業自身的商業目標,那就是注重對利益相關者、對環境、對社會的貢獻。我們就是要秉承‘友好環境,溫馨家園’的社會責任觀,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綜合效益的最大化。”哈電集團的企業責任觀,更是哈電集團數萬名職工的社會責任觀,是企業公民的履責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