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瀏覽量:
發布時間:2025-05-16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希望廣大青年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練就過硬本領,發揚奮斗精神,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哈電集團廣大青年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在公司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等工作任務中踔厲奮發、砥礪前行,用實際行動和突出業績傳承弘揚了“許黨報國、改革創新、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無私奉獻”的哈電精神,忠實踐行了“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充分彰顯了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朝氣銳氣。
下面,讓小編帶大家一起看看哈電集團2024年度“十大杰出青年”的風采吧。
郭佰峰,2014年入職以來,堅守重點工程戰線10余年,連續2年被評為哈電集團“重點工程先進個人”,連續3年榮獲公司“青年崗位能手”稱號。
作為公司重點工程建設的中堅力量,他積極貫徹落實公司黨委決策部署,牽頭起草《關于加快推進重點工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決定》等系列政策文件,推動12個方面35條舉措逐一落實落地,將多個重點項目首次納入公司科技重大專項,在某材料國產化應用、某型泵研發等“卡脖子”技術攻關中作出重要貢獻。在項目管理中,他創新采用“軍令狀”“督辦單”“快報-專報”等管理機制,累計組織重大會議30余次,優化項目里程碑節點計劃22項,編制報告30余篇,確保各項重點任務按期高質量完成,其中部分設備交付周期刷新歷史紀錄,為保障國家重大工程建設提供了堅實支撐。
魏志,負責電站鍋爐及輔機、工業鍋爐、余熱鍋爐等產品的市場開發工作。從業以來,他累計參與中標項目近50個,合同額達150億元,曾獲哈電集團鍋爐公司“先進生產(工作)者標兵”等榮譽稱號。
“營銷工作不是坐在辦公室里打幾個電話、發幾封郵件就能拿下的,得是一個地方一個地方跑出來的。”這是他常掛在嘴邊的話。他堅信只有深入現場,才能精準把握客戶需求,建立穩固的客戶信任,錘煉扎實的營銷能力。作為班組長,魏志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2024年累計出差178天,始終奮戰在營銷一線。在他的帶領下,團隊成功簽訂華電格爾木、內蒙古卓正等14個重點項目,中標金額超50億元。其中,中小機組項目簽訂8項,合同金額占部門工業系統鍋爐訂單總額的64.8%,為鍋爐公司加速構建“雙系統、雙支柱”產業發展格局作出積極貢獻。
張亦寧,自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畢業后入職哈電集團汽輪機公司,是中國科協第十屆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入選者、黑龍江省高層次人才。
參加工作以來,他始終扎根科研一線,專注于裝備智慧化技術研究和產品研發,先后負責高溫關鍵部件壽命在線評估系統、通流熱力性能監測系統、智能運維一體化平臺建設、數字孿生技術研究等重要任務。作為項目負責人,張亦寧主導開展“電廠智能監盤系統研發”“汽輪機高溫關鍵部件壽命監測系統研發”“基于電廠運行參數實時分析的性能、耗差評估與智能尋優系統研發”“基于神經網絡的汽輪機運行參數預測技術研發”等多項科研課題,并將研發成果成功轉化為軟硬件應用系統,不僅為企業創造了直接經濟效益,更有效保障發電設備長期安全穩定運行。
劉仁瑞,2012年于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后入職哈電集團電機公司,從事發電機絕緣結構設計、絕緣材料開發和絕緣工藝研究等工作,曾獲公司“青年崗位能手標兵”等榮譽稱號。
入職以來,劉仁瑞在絕緣技術領域取得多項重要突破:成功研發高性能室溫環氧膠黏劑,其關鍵指標超越進口同類材料,實現核心材料國產化突破;設計優化型VPI防暈系統,大幅提升VPI定子線棒防電暈能力,為18kV及以上等級線棒制造筑牢關鍵核心技術基礎;應用納米技術改性樹脂顯著提升發電機繞組防電暈性能,為高海拔項目及大型空冷機組提供關鍵技術支撐。此外,在可變速機組絕緣系統、35kV高壓調相機研制、高導熱GVPI絕緣系統研究等重點項目中均作出突出貢獻。未來,他將繼續扎根絕緣戰線,為推動行業技術進步和公司高質量發展持續賦能。
陳瑞武,扎根海外市場開發領域10余年,始終致力于拓展公司國際業務版圖,連續簽約多個重點項目,有效鞏固公司在海外市場的領先地位,曾獲哈電集團國際公司“先進生產(工作)者標兵”等榮譽稱號。
陳瑞武充分發揮駐外辦事處的橋梁樞紐作用,與大使館、經參處、總領館以及中資企業商會保持緊密聯系,為各方搭建起交流合作平臺,被當地業主譽為“最值得信賴的中國伙伴”。調任中東營銷中心后,他深度參與沙特大型聯合循環電站項目開發,從前期調研、需求對接,到投標過程中的方案優化、風險把控,均發揮了關鍵作用。通過市場調研、企業走訪、參加行業會議等方式,他持續拓寬合作關系,精準把握市場動態,著力構建中東屬地化供應鏈體系,為國際公司轉型升級發展、提升全球市場競爭力提供有力支撐。
成明坤,自2009年入職以來,扎根電機定子繞組接線崗位16年,始終以車間一線為人生舞臺,以實際行動踐行工匠精神,2025年榮獲“佳木斯市勞動模范”稱號。
在重大項目攻堅中,成明坤勇挑重擔,2024年參與我國科技重大專項世界首座高溫氣冷堆四代核電站示范工程“主氦風機”制造,高質量完成400多根貫穿引線接線任務,實現100%成功率。憑借過硬技術本領,他在大型電機線圈修理方面成績顯著。自創“無縫隙包扎”工藝,攻克定子線圈端部4、5匝間破壓難題,累計為公司節省成本、挽回損失超百萬元;注重技術創新,自制接線制造與修理工具20余種,完成核電產品質量控制等10余項攻關項目。同時,他積極投身“師帶徒”工作,培養了大批優秀接線工人,為公司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作出突出貢獻。
孫海濤,積極響應國家智能制造發展戰略,主動從裝備技術研發崗位轉型投身數字化建設領域,以“歸零”學習態度系統鉆研編程技術、工業物聯網等前沿知識,迅速成長為兼具機械裝備專業素養與數字技術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多次獲評哈電集團重裝公司“杰出青年”稱號。
在公司數字化轉型實踐中,他積極參與企業云平臺建設項目,有效解決了計算機陳舊老化、信息系統安全隱患和機房數據風險問題,實現遠程辦公,為兩化融合、智能制造筑牢網絡基礎。同時,他充分發揮裝備技術專業優勢,參與實施重裝公司數字化車間一期工程,成功實現核心裝備智能化管理。此外,孫海濤自學編程知識,自主開發設備管理、計量器具管理、車間零件二維碼輔助管理、焊工管理等多個內部信息化系統,為重裝公司推進5G全連接工廠建設、實現數字化轉型作出積極貢獻。
李廣作為哈電集團動裝公司核心技能人才,2024年累計完成316根轉軸加工任務,車序交檢一次合格率達100%,創下班組首個年度“零返修、零七害、零NCR”記錄,曾獲動裝公司“先進生產(工作)者”等稱號。
在管線電機轉軸加工中,面對0.01毫米的同軸度“微米級挑戰”,他經過200余次參數優化,創新應用“三維動態補償”技術,將加工誤差控制在0.008毫米以內,為電機轉子后續試驗平衡提供了堅實保障。他常說:“我是哈電培養出來的,我要將技術傳下去,帶動大家共同提升。”通過“理論講解+手把手示范”雙軌教學模式,李廣先后培養出2名臥車操作成手。他以毫米刻度丈量產業報國理想,用精研技術標注裝備智造高度,在機床操作的方寸間,努力譜寫“技能成才、強國有我”的青春華章。
王永強在哈電集團閥門公司工作10余年,先后擔任設計員、調度員等職務,憑借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出色的工作能力,榮獲公司“先進生產(工作)者”等稱號。
在技術創新與生產優化方面,他組織完成多個QC攻關項目,其中“平衡門焊接結構優化”項目將閘閥平均生產周期縮短3天;“激蝶閥通配技術”有力推動公司蝶閥批量化生產進程。在項目調度工作中,他結合設備產能,科學策劃項目排產,積極推行“單人雙機”、“一專多能”操作模式,確保公司重點項目按期交付。同時,他扎根生產一線,依托“生產大講堂”平臺累計開展技能培訓500余人次,培訓時長超100小時,切實提升生產隊伍的理論知識儲備、業務能力和管理水平,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夯實人才基礎。
楊永明,2019年碩士研究生畢業于華北電力大學熱能工程專業,自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奮斗在科研一線。他以數字運維為使命,致力于解決復雜裝備與海量數據處理等難題,專注數字孿生、遠程運維技術研發,曾獲“哈電集團2024年度先進生產工作者”等稱號。
作為新時代青年科技工作者,他參與2項省部級、2項集團級重大研發任務,以第一發明人身份獲得5項發明專利授權。歷時四年,成功研發哈電火電數字孿生裝備一體化智能計算引擎。作為集團動力島“揭榜掛帥”項目技術負責人和集團第四批頭雁創新團隊“青年后備頭雁”,他帶領團隊攻克工業大數據平臺和一體化運維系統關鍵技術,為大型發電裝備裝上“智慧大腦”,有效推動多項成果落地轉化。楊永明以扎實的專業功底和開拓創新精神,書寫了青年工作者技術報國的使命篇章。